困牛山的紅色新生
特約通訊員?喻柳葉?文/汪?韻
黔東大地,青山疊翠。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村,一座形如臥牛的山巒靜默矗立。三面環水,地勢險峻,連耕牛上山亦常迷失歸途,困牛山由此得名。90年前,一場氣壯山河的戰斗在此打響,百余名紅軍戰士為保護百姓縱身跳崖;90年后,這片浸染英雄熱血的土地,正以美麗村莊的嶄新姿態,書寫著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和鄉村振興的時代篇章。
信仰抉擇
春日的困牛山,山花爛漫。57歲的村民張國玉佇立崖邊,耳畔依稀回蕩著祖父張朝貴臨終前的喃喃低語:“那天啊,喊殺聲、槍炮聲響徹山谷……”1934年8月,紅六軍團奉命西征,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先遣探路,先后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10月7日進入石阡甘溪時,紅六軍團陷入敵軍24個團的重圍。為掩護主力南撤,紅52團400余名戰士將敵人引向三面臨崖、亂石密布的困牛山。
絕境之中,敵人竟將百姓驅趕到前線作為“肉盾”。進退維谷之際,百余名紅軍戰士毅然調轉槍口朝天鳴放,隨后砸毀槍支,高呼“寧死不傷百姓,寧死不做俘虜”,從70余米高的懸崖集體躍下。這支年輕隊伍的成員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當時只有十來歲的困牛山村村民張朝貴,見證了這場悲壯的戰斗。
“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阻擊之戰,更是一場向死而生的勇毅之戰?!笔淇h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安久席動情講述。師長龍云率200余人拼死突圍,團長田海清帶領阻擊分隊血戰至最后一刻。村民目睹的壯烈場景,化作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每年清明,當地百姓仍會自發前往崖邊焚香祭奠,百余支紅燭在夜色中連成星河,照亮英魂歸途。
守護榮光
2025年2月,第七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公布,石阡縣甘溪困牛山紅軍烈士陵園赫然在列。石阡縣甘溪困牛山紅軍烈士陵園分為石阡縣烈士陵園和困牛山紅軍戰斗遺址兩部分。陵園內,365級青石步道蜿蜒向上,盡頭矗立著19.34米高的紀念碑。碑上,蕭克將軍題寫的“甘溪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59座烈士墓、10座集墓靜靜安臥,無聲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保護與傳承的步履從未停歇。這座始建于1967年的烈士陵園,已歷經四次改擴建。2008年,石阡縣委、縣政府與紅二方面軍后代共建困牛山紀念碑。形如火炬的紀念碑主體右為紅六軍團軍旗,左為困牛山,上面鐫刻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旗山融為一體、構成豐碑。在保護與發展的雙軌并行中,石阡縣投入1.98億元專項資金,實施陵園本體修繕、戰斗遺址環境整治、數字化展陳系統建設等工程,更將困牛山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設立專項保護中心、細化管理制度、納入財政預算等系統性保護措施讓紅色遺跡重煥生機。
清晨,貴州石阡困牛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旁的困牛山紅軍學校內,傳來瑯瑯讀書聲。在校的282名學生來自困牛山等6個行政村。作為全國第489所紅軍小學,學校沖鋒號造型的校門昭示著其特殊的紅色背景。
進入校園,這里的每一面墻都在講述歷史:走廊懸掛著跳崖勇士畫像,操場圍欄鐫刻著戰斗路線圖,課堂上講述著紅色故事?!拔覀円尲t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毙iL楊勇介紹,學校構建了“讀紅書、講紅史、觀紅影、唱紅歌、走紅路”的立體課程體系。每年開學季、清明節等時間節點,孩子們總會列隊登上困牛山,擦拭紀念碑,為每座烈士墓獻上鮮花。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紅色精神沿著血脈在一代代間傳承。
振興新篇
夕陽西下,困牛山村村民蔡朝英在“紅色農莊”廚房里忙得熱火朝天。臘肉炒蕨菜、紅軍野菜湯的香氣彌漫院落,慕名而來的游客擠滿長廊?!巴久刻煲哟?00多人,去年營業額突破30萬元!”她擦拭著“紅軍食堂”牌匾,笑意盈盈。不遠處,500畝蜂糖李基地碩果累累,黑灘河畔的甜柿加工廠機器轟鳴。困牛山村打造“紅色旅游+鄉村振興”模式,吸引省內外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村集體經濟收益已達62萬元。昔日的“牛困之地”蛻變為共富樣板。
以“一核一路兩環三寨一基地”為藍圖,這片紅色土地正迸發出澎湃發展動能。19公里長征步道串聯起烈士陵園、戰斗遺址和三個傳統村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現場教學點年培訓學員超萬人次;甜柿、蜂蜜等“紅字號”農產品通過電商走進千家萬戶,帶動213人就業。站在觀景臺上俯瞰,金黃的油菜花海與“紅色美麗村莊”標識牌交相輝映,村黨支部書記鞠華國感慨萬千:“當年紅軍用生命開辟生路,如今我們用紅色資源鋪就共富之路?!弊鳛槿珖诙?、全省第一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之一,走在如今的困牛山村,柏油路寬闊干凈、展陳中心莊嚴肅穆、紀念碑廣場寬廣整潔,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安寧正讓困牛山村朝著群眾期望的方向蓬勃發展。
山風拂過紀念碑前的松柏,“沙沙”聲如歷史的絮語。困牛山的故事,從未隨硝煙散去,它鐫刻在陵園的青石臺階上,流淌在孩子們的瑯瑯書聲中,更躍動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里。這片英雄的土地,始終以最熾熱的紅,照亮前行的路。